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七种心智模式造就七种人生,8种心智模式?

这两天一直在琢磨关于心智化的一些东西,结合之前一直跟随吴老师学习的东西,总结了几种心智化模型如下:

1、心理等同模式/精神等同模式

内在经验被假定成与外在现实相等。个体认为自己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是等同的,心理现实等于物质现实。个体认为他自己怎么想的,就认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这是人类婴儿和早期儿童期的正常表现,如果在成年身上还以这样的心智模式为主导,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人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在北大吴谢宇杀害妈妈的案例中,有这样一种推论,吴谢宇之所以会犯下杀母罪行,可能跟他的这种内在世界的精神等同模式有关。他认为他妈妈?在他爸爸去世以后非常?悲伤以至于活着对她来说苦不堪言,他认为他妈妈与其这样痛苦的活着,还不如死去得好,他认为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他有义务去帮助妈妈??解除这种痛苦,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母亲杀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吴谢宇把自己的内在经验和他妈妈的感受??等同起来了,他认为他这样做也是他妈妈想让他这样做。这种就叫精神等同的模式。

吴谢宇的案例非常极端,已经有点精神病性的特征了。往轻一点的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一些现象,表现出来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略他人的想法。

2、假装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把假装的世界当成现实的世界。比如一个孩子把凳子掉过来当成坦克,然后玩开坦克的游戏,别人笑他说板凳怎么能当坦克,孩子坚持认为这椅子就是坦克。这个孩子的这种反应实际上就是一种假装模式。

在儿童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玩假装游戏,比如假扮爸爸妈妈的游戏,再比如假扮医生护士、好人坏人等等,这种游戏的特点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大家默认假装的情况就是事实,当游戏结束后大家又可以马上回到真正的现实之中。但是在病态的情况下,在这种假装模式中个体会把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等同或者混同,就是他把自己和外在世界通过一种假装模式联系在一起了,比如有些个体,内心有很多很上进的想法,他想考清华北大或者想成为某个领域专业性的人才,但是他把这种想象当成了现实,其结果就是满脑子充满了幻想,而在现实中往往不付出努力,真的就只是活在自我理想之中。再比如,某些沉迷于赌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假装模式的特征,他们通过在虚假的世界找到自我来对抗在真实世界中一无是处的痛苦的感觉。而实际上这样的做法等于是饮鸠止渴,一旦假装模式被戳破以后,痛苦往往来的更加猛烈。

3、目的论模式。

目的论模式指的是一种很简单、很直接的理解别人的模式。每个人都会用目的论模式来解释行为,并逐渐惯于运用它。因为在许多环境中,这样的模式都能提供有用的预测与合宜的解释。举例来说,在某个下雨天,有个人看到他的朋友正在过马路,这个人可能会这样理解他朋友的行为:他的朋友过马路是为了想走快一点(这是可见的结果),这样就少淋湿一点,所以他要到马路对面去走,因为他走的这边路上的人太多了,对面马路的人比较少(这是可见的限制)。

4、意图位置的心智化模式。

但是在人际关系中如果经常运用目的论的话,就可能会造成问题,因为目的论位置往往在推测一个人简单的想法、行为方面可能会有意义,但是一旦处在复杂的人际情境中,比如冲突、欺骗,或是非理性的时候,这种简单的心智化模式就不太够用了。

我们仍然以上面的过马路的案例来解释意图模式。如果一个人在某个下雨天看到他的朋友正在过马路,以意图位置的方式来推论,他可能会这样理解他朋友的行为:他的朋友不想淋湿身体(欲求状态),而且他的朋友觉得,路边应该会有卖雨伞的店家(信念状态);这个人还可能会想,他的朋友还不知道卖伞的店家在两周前就关门了,并有点幸灾乐祸地看着朋友窃笑着。

丹尼特(1987年)提到了这个心智化的意图位置理论。这个意图位置的功能在于一个人能够基于推论和归因他人的心智状态(比如说意念、??意图以及欲求)来有效的预测和解释他人的行动。那么这个系统意味着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行为是由他的心智状态的表征所引发的,而这种表征不一定对应到外界现实。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摔了杯子,我们可以有几种推测,一种推测是这个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的手滑了,然后把东西摔倒地上了,或者是这个人有病,神经错乱,无缘无故的乱摔东西,或者是这个人刚才肯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了,心里不舒服,然后一时冲动之下就把东西给摔了,还有可能就是这个人是不是因为讨厌我,看到我了所以以摔东西来表示不满?所以这里我们有很多猜测,可能其中有一个是真实的原因,也可能都不对。所以我们既要根据外在现实(行为本身以及情境中的各种线索),同时也要结合这个人的信念、意图以及欲求的表征来分析。而且我们看待别人的意念、意图、??信念,我们是没办法直接观察到的,我们需要监测这个人他有哪些行为、??情境中的一些线索以及情感的一些表达,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推论??他人的意图。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这个人的人格结构的整体框架的了解来推测他的意图和行为。

?正常情况下,个体会逐渐发展出一种对他人心智的敏感度,??能够借由他人的表达、行为、口语以及情境的线索来看到他人的内在的状态,这是一个心智化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儿童,他看到他妈妈是抑郁的、不会回应他,如果这孩子有这样的心智化能力,他不会认为是因为他自己有问题才导致了他妈妈的抑郁、??不回应他,而是会认为可能是因为他外婆去世了,然后妈妈心情低落?、导致心情不好所以抑郁,然后没有时间去关心他。他就知道他妈妈为什么抑郁,抑郁是从哪来的。这个孩子就不会通过负面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就不会认为是自己不好而导致妈妈情绪不好、不回应他。所以如果一个孩子有这样的心智化的能力,那么他就不会用负面的眼光来观察自己和理解自己。

有证据显示,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孩子在3、4岁的时候才能够建构出这样的心智的素朴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有这样的能力,它的产生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说一个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他已经发展到了那样的一个具备心智能力的阶段,但是必须有一个??社会互动,就是他的照顾者跟他之间有良性的互动,才能够建立这样的一个能力。

5、对他人进行过度解读的心智化模式

还有一种人,他们有??显著的心智化的迹象,但是这种心智化就缺乏了自我组织核心里面有效能的部分?。这样的人他对别人的行为表现非常的敏感、警觉, 能够敏锐的解读他人的心智;但是这样的一个现象背后的代价?是要牺牲掉对自我状态的一种反思,他把精力全放在别人身上了,但是他反思自己的部分就少了。他把精力全放在别人身上了,就很难解读自己的心理状态。

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位有钱的女士给他弟弟买了一辆车,但是后来这车是由弟媳在开,原因是弟媳经常要出远门,但是她不这么想,她觉得她弟媳开她给她弟弟买的车是为了向她炫耀,是在对她的一种攻击,这就是过度解读了她弟媳的行为了。其实她对她弟媳的揣测是跟她自己内心的状态有关:?她在人际关系里面就总害怕别人攻击她、害怕别人??对她有不好的这种想法和念头。但是由于她把精力都放在别人身上,所以无法去觉察到自己内在的心理状态: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所以这些人把很多的资源和心思都放在对别人的思考上面,但是很少关注他自己内在自身的状态。

这是几种常见的心智状态。我个人的看法是心智状态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简单的看待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比较单纯、天真,复杂的看待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比较精明、老练,偏执病态的看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成长过程可能比较艰难,存在着一点缺陷。但是去了解有这些心智模式的存在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好处的,以他人为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状态,也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决定依附于哪种心智状态来存活于这个比较复杂的世界之中,因为心智状态模式是可以调整的,可以在一个好的客体的帮助下进行调整变化;而且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多了解这世界上有哪些心智状态也可以避免自己成为他人欺骗和谎言的对象。

我是心理咨询师杨肖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模式牛 » 七种心智模式造就七种人生,8种心智模式?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