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拘泥的拼音和意思,拘泥的拼音怎么写?

书法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字也罢,创作也好,不应拘泥,更应创新。否则的话,我们今天可能还在以篆书书写。

王羲之之所以伟大,除了一笔神韵的好字外,更在于其开创新体,继往开来。他师法的钟繇、张芝亦是如此。钟张也是在篆隶为主流的时代,开创性的立法真、草。所以史载至今。凡大家者,莫不如此。

有人认为,写一幅作品,应当字体统一,风格相类,不宜杂糅。此亦拘泥之态也。王献之的藁书早已告诉我们,真、行、草完全可以出现在一幅作品里。能不能写好看功夫、看本领,是人的因素,不是书体的错。他之所以和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原因自然很多,其一便是他的思想够开阔,不拘泥于前人(包括他伟大的父亲,并劝父亲改体)。

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写书法需要文、书具佳吗?不是大文人就不能成为大书法家?就是妥妥的写字匠?这大概是一种错觉。似乎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都是文人,文在前,书在后。然细究之下,这个论点并站不住脚。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前,官员和爵位是世袭的,只有出身贵族、官宦之家,才有学习的机会或者是权利,普通百姓大多是文盲,没有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而位居高处的书家也更容易被历史记录。这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使然。文化确实是书法的基础,却未必是书法的充分必要条件。王右军自称书不如张芝,然张芝的文化水平未必能逾右军。按照今天的教育水平,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恐怕都会超越古人,可为何书不如古?

因此,决定书法水平的真正因素,其实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的形成需要文化助力(而非决定),而有文化未必就有正确的“世界观”。那些“书法不需创新论”“书体不能杂糅论”“写字必有出处论”都是拘泥的、死板的、反道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这样的“世界观”加持下,很难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更别说写到什么境界了。古人的“口传心授”,其实是不临帖的,师傅只教你“笔法”“书道”,这个才是书法真正的“法”“度”“道”,在这个核心的指引下,受到启发的书者,才能在不失“法度”的情况下,彰显个性,百花齐放,成就了书法历史的丰富性、多样性。用现在的话说,这属于“正向研发”。而现在的学习方法、培训方法,很多属于“逆向模仿”,是妥妥的“皮尺设计部”,怎么可能推陈出新呢?

王羲之的很多经典名贴,是手札,书信来往而已,也未必就是大文、奇文。今天的书家可不可以也写写类似的东西,不必追求高深的文学作品呢?从道理上来讲,完全可以。从现实上来讲,走不通。何也?社会上它不认你这个东西。书家写了自己案头把玩可以。当今的书法作品,很难说具有实用性了,它出现的绝大部分意义在于文化性、艺术性、装饰性,谁愿意把“腹痛”“吃荔枝”这样的琐碎生活记录挂在墙上欣赏呢?张旭的腹痛贴是好,水平也高,放你家墙上挂起来你愿意吗?若讲收藏,99.999%的书家会被排除在外,更不具备随便写点什么的随意性了。

所以,当今书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会选择写写古诗词、经典古文、名联格言等等,既练习了书法又提高了文学修养,可谓一举两得。偶有自作并书的,就更加难能可贵。若据此就说人家没有文化,只会抄录,是一枚妥妥的抄书匠,恐有失偏颇。

正确认识现实、现象,客观评价他人、他作,本身就是正确“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仅从己之好恶或人云亦云地评价他人,即便做个批评者也是不合格的。对于提高自己的书艺更是百害无益。

与拘泥观念相反的,则是正确认识书法的核心要义,并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即便成不了大家,至少也要做一个雅士。

与诸君共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模式牛 » 拘泥的拼音和意思,拘泥的拼音怎么写?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