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知乎是不是自媒体平台,自媒体收入_知乎?

01 推送到我手机上的信息,怎么会是编造出来的?

春节之后,因为疫情的关系和家里的一些老人联系比较紧密,他们经常给我发送一些自媒体的文章。多数都是这边告急了,那边情况比较严重,哪里哪里又出大事,哪里哪里可能不太妙,总之,是让人看着比较焦虑的文风。

有一些年岁比较大的同事,也私下给我发一些这样的信息,当然主要也是自媒体所写。看到他们都信以为真,我常常会进行情绪安抚和自媒体行业的科普。

我兼职从事自媒体,带领一个5-6个自媒体工作团队,因为对自媒体行业比较熟悉,再加上能够掌握相对比较全面的信息,也一直习惯去求证和辩证看材料,我会告诉他们自媒体行业的现状,并且有针对性地分析这些内容:

这篇是过分夸张了,那篇是已经被辟过的谣言,还有这篇的主要内容很明显是杜撰、断章取义或误读。

他们往往会回我一句:

这些可都是正儿八经发出来的,都推送到我的手机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错误呢?怎么会是编出来的呢?他们干嘛要这么做呢?

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能够发出来的文章应该都是经过检验或者经得起检。在传统媒体的时代,这一个观点大体上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恐怕要打不少的折扣。

更主要的是,目前因为经济下行的原因,有许多失业的、被裁员的、冻薪的、减薪的人为了自谋出路,选择投奔自媒体行业。因为这对他们而言,是零成本也是最不需要技术含量就可以进入的行业。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今年以来,互联网上新产生了不少自媒体号,因此大量类似上面的文章、帖子被炮制出来。

02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赚钱,因为他们缺钱

你可以做个朋友圈的观察。

至少在我的朋友圈里,转行做自媒体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大部分在某些自媒体的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账号,三不五时转发他们写的文章。也有一些人,还玩起了短视频。

他们中大部分人之前的职业,都是受到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职业。本来的光景就不是太好,现在因为疫情的因素可能颗粒无收,或者至少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我把这个私人观察发布之后,引来不少人的回响。他们也表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虽然没有官方统计,但可以做一个初步的判断,目前有不少自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其实就是这一波疫情下来,受到冲击影响比较大的人。

他们选择从事自媒体这个行业,不是因为他们的自媒体情怀,不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的话想说,也不是因为他们很享受这样的互动,很简单一个原因,他们需要赚钱。他们需要赚钱的背后,就是因为他们没钱了,他们要养活自己。

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去做微商,或者做点别的小生意。但是,我要提醒你,做这些生意往往还是需要成本,而且也冒风险。

自媒体这个行业是极少数零门槛的行业。中老年人会幻想,会有一套比较严格的管理机制,那是想多了。自媒体是只要你有一个身份证,能把基本信息提交上去,再发几篇文章,基本上就能够从事了。

这个行业主要盈利的手段就是有多少人看了你的文章,然后平台会根据阅读量跟你结算一定的广告流量的费用。

所以要赚钱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写爆款,通俗来说就是有更多人看了你的东西。过去常常批评电视台搞眼球经济,以收视率为主不重视内容,那么这些自媒体要赚钱也是一个思路。

对这一波从业的人来说,以他们很明确的我想赚钱来养活自己为目标的话,可想而知,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距离事实很远,而是——你爱看什么,他们就写什么。

03 三个自媒体人的故事

但是我依然想发出一个倡议,希望大家能够抱着同情的心态多看他们一眼。

我自己是半个自媒体人,因为我有本职工作,不差这点钱,从事自媒体工作纯粹是因为做心理科普的需要,而且那是七八年前就开始了,那个时候都还没有提成广告费一说。即便没有钱,还能够坚持做这么多年,主要就是情怀,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所思所想,相信大家能够理解这一点。所以煽动的方法和手段我知道,但不会去采用。

因为做这个行业,所以也加了一些“同行”群,把最近看到的几个小故事分享给你:

第一个故事。

一个人晒了一张雪菜肉丝方便面的照片,然后附注写的是,这是他通过自媒体赚的一顿午餐钱。

我本来以为这大概是说笑,可后来发现他是正儿八经说的这句话。他就是在说,假设没有这个自媒体每天给他的十几二十块钱的广告费,他就要饿肚子。

这就是他基本的谋生手段。

第二个故事。

有一个人,说他每天要写6-7篇的文章,30—50个小段子。

我实在佩服他的精神和“创作实力”,因为在我看来,要构思这些内容,正儿八经去准备资料,一篇文章大概要花蛮多时间,譬如我现在写的这篇,打腹稿就要好几天,哪里可能这么快产出。估计写了皇皇巨著《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穿越到现在的自媒体行业,都没有办法想象能够有人可以具有如此旺盛的创作欲望。

所以,我就问了他,是怎么进行创作的,怎么想到要写这么多的东西。

他告诉我说,疫情之后,他所在的公司宣布结业。而他的工作技能,在这个光景之下,是根本找不到工作的。他只有通过在自媒体多一些文章,然后看看能不能获得平台给到的一些图文奖励,以及广告费用,来养活自己。

第三个故事。

还有一个女性头像的网友,总是转发自己写的情感类故事。今天是她和一个黑人谈恋爱的故事,明天是她和一个富二代谈恋爱的故事。后天他又变成了别人的继母,和继子又有暧昧。

我很好奇她怎么会有这么丰富的人生体验。

我就调侃说,唉呀,你情感经历真丰富,不比邓文迪差。

她告诉我说,其实她刚刚大学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想到网上很多人就喜欢看这种情情爱爱的故事,点击量比较高,所以她就迎合他们的需要,从新闻故事里、从旧杂志里翻故事素材,把主人公写成自己,再配上有颜色的照片,以吸引人。

她的感情故事阅读量基本上都在10万以上起跳,对她而言是一笔可观的收益。而她自己根本就没有谈过什么恋爱。

我不用讲再多的大道理,看完这三个故事你应该可以明白,为什么我说,如果你抱着同情的心态,请多看他们一眼了。

他们的行为,从严肃创作的角度,是不符合伦理的,是值得批判的,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时候,进行这样的指责,用大棒去敲打他们,至少我下不了手。他们就是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这是他们能够想到的生存方式。

04 不要依赖他们成为你的判断力来源

但是,我必须要提醒你,不要因为对他们的同情,或者因为你对接收信息平台的高度依赖,失掉你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至少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大部分自媒体号,可信度不会很高。因为他们的目的太直截了当,这和过去成立的自媒体账号,希望慢慢哺育出结果是不一样的。

首先,这些人,往往本身并不具备提供可靠信息的技能和素养。

要提供可靠信息,其要求和正统媒体行业是相近的,需要有比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有一定的信息渠道,也知道如何进行传播工作,再加上得有基本的伦理底线。另外,因为他们希望长期在这个行业从业,所以对自己发出的文章,总还是有比较严谨的态度。

假设这些人本来就有上述的打算,我想在早几年自媒体注册兴盛的时代,他们也就已经加入,不会等到今年生活发生突然的变化再加入其中。现在的加入,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个行业,至少还能够带来一点点的微薄收入。

我帮大家算一笔账。以一天10至20块的广告费来计算,大概一个月有500至600,如果注册多个平台,均有产出,那是叠加的。这对不少人而言,特别是一个小地方来说,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够了。如果有几篇爆款或者获得自媒体平台的奖励,可能还能增加个一两千。除了北上广这样生活压力比较大的地方,在大部分的地方,应该能够过上温饱的生活。

不需要推理,你就能明白,他们和安贫乐道搞创作的人,不是一类人。以满足温饱的生活来作为从业动力,或者也就只能过上这样温饱生活的实力,你也是不太能指望他能写出具备很高素养的内容。

其次,对他们进行性格分析。在大时代背景下,第一波受到冲击的人,心理状态相对而言更加脆弱一些。相比整个群体,他们的内心往往比较不安,本身就是容易受外界刺激影响。所以他们听到的负面消息,或者说他们平时空闲下来脑补的情节,就会成为他们笔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当然主要是负面、悲观、情绪激动为主。

他们写的东西,之所以让人焦虑不安,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靠这个赚钱,所以落笔的时候就从意识上就以能煽动群体为目的进行创作,而且也会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等无意识信息泄露,因为这本身就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

当然,也正因为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所以他们所描述的世界,距离真实的世界比较遥远。如果把他们写的内容,当做事实去看待,那会犯大错误。

第三,也因为他们的内心比较脆弱,所以他们不太经得起外界的批评。他们也会把别人所发表的言论,进行自我代入,觉得可能别人是在批评自己。作为一种还击,他们会创作一些味道浓烈的文字,作为一种情绪的宣泄,“出征”是他们的日常。

因为他们之前很少有文字创作的经验,又因为他们的性格,所以他们不太能够接受这个世界上,别人可以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他们会认为不一样的声音,是对自己的挑战。而这些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的虚弱,他们时常对自己就进行这样的自我批评,因此他们的文章普遍以开火为主,把这种对自我的批评,投射到对他人、对社会、对这个世界的批判。

今年以来,互联网上针对方方、肖战、外国人、泰国艺人……多番的互联网混战,火力会这么猛,不仅有这些自媒体希望通过这些混战从中获益的现实考虑,也是他们的深层心理世界里高强度自我批判的反映。

从这个程度上,我希望大家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这些互联网事件。特别是在经济下行,这些人的自我价值遭受严重挑战的时候,他们急于需要通过在互联网各种混战上占据上风,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其实质,还是因为他们都是很可怜的人。

当然也因为这个原因,你很少可以在他们的文字中看到包容、理性、客观,对人的基本同情和理解

因为这些内容,也是他们不曾给到自己的。所以,他们不会也不可能给到他们笔下的人物。当然你更不能指望他们作为自媒体这样的输出渠道,发挥什么正能量、引领作用。他们本质上,也是等待他人拯救的无助的人

延伸一点,缺乏这些品质,也是他们之所以只能局限于在网上从事自媒体,而不太有别的变通方法作出职业转换的原因。

因为上面这些特质,包容、理性、客观、同情、理解,正是成为一个不被淘汰的职场人,非常需要的一种特质。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在大的变局之下,总能够比较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也会有比较好的应对之策和社会资源。

如果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觉得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这些特质,比笔耕不辍地创作,会更有意义。

05 结 语

所以不管是他们的动机比较功利,还是他们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们文字格局,亦或者是他们的性格背景决定他们的风格就是比较偏激,对于不得不被动接受自媒体推送信息的你来说,这都是你需要引起警惕,不可偏听偏信的理由。

你可以因为同情他们给他们点个赞,帮助他们增加一点收入,但是你要清醒地知道,指望通过他们,去认识一个真实的客观世界,并且以此作为你判断的依据,那是荒唐的。

与其看一些这样的文字,我更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理性、客观、温暖的自媒体作品,多看几本有见地的书,那里的精神食粮比较多,也能给你的生命以滋养。

当然,这个建议,对于那些投奔自媒体大军的人,也同样适用。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模式牛 » 知乎是不是自媒体平台,自媒体收入_知乎?
分享到: 更多 (0)